【历史】汉阳陵博物馆多图

【历史】汉阳陵博物馆多图

发布时间:

  汉阳陵博物馆位于西安市北郊的渭河之畔,是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依托西汉景帝与王皇后同茔异穴合葬的阳陵陵园而建,是一座巧妙融合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历史文化与园林景观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是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汉阳陵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园占地面积20方公里,修建时间长达28年。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141年是西汉第四位皇帝,在位17年。执政期间,他崇奉黄老之术,轻摇薄赋,减笞去刑,和亲匈奴,与民休息,据史书记载,当时社会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与其父汉文帝刘恒同开创了封建社会早期治安邦的黄金时代,被后世赞誉为文景之治,为其子汉武帝刘彻开疆拓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经过三十多年的考古勘探发掘,现已探明,汉阳陵主要由帝陵陵园后陵陵园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刑徒墓地以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帝陵坐西向,被81条呈放射状的陪葬坑簇拥着,其四则分布着后陵南北区从葬坑及礼制建筑遗址等;宽110米的司马道向直通5公里之外的阳陵邑,司马道南北两侧整齐排列着王侯将相和文武百官的陪葬墓余座,一如当年天子临朝时大臣位列两班的威仪。陵区内200多座陪葬坑出土的武士俑披坚执鋭严阵以待,仕女俑宽衣博带美目流盼,动物俑累千成万生动异常。可以说汉阳陵是封建帝王事死如事 生丧葬观念空前盛行的真实体现,也是迄今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帝陵陵园,因而成为科学工作者研究汉代帝王陵寝制度和丧葬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陵园外景

  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是西汉帝陵丧葬制度的至高体现。经过三十多年的考古勘探发掘,现已探明,汉阳陵主要由帝陵陵园后陵陵园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刑徒墓地以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

  陵园面分布图

  帝陵陵园为方形,坐西向,封土四被81条呈放射状的陪葬坑簇拥着;陵园阙门外的神道长达900米,与宽达110米的司马道相接,向直通5公里之外的阳陵邑,司马道南北两侧整齐排列着王侯将相和文武百官的余座陪葬墓。陵区内200多座陪葬坑出土的武士俑披坚执鋭严阵以待;侍女俑宽衣博带美目流盼;动物俑累千成万生动异常。其丰富的随葬品是封建帝王事死如事生丧葬观念的真实体现。汉阳陵是迄今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帝陵陵园,因而成为科学工作者研究汉代帝王陵寝制度和丧葬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帝陵陵园线形图

  披甲执锐武士俑

  美目流盼侍女俑

  成千累万陶塑动物

  针对不同遗存,汉阳陵采取不同的保护和展示手段,达到了保护与展示并重的目的。汉阳陵的大遗址目前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类保护展示方法,一是陵区遗址的原始环境保护;二是发掘遗址的回填保护;三是在发掘遗址上修建保护建筑,室内保护,游客还可以参观遗址;四是封闭式保护,即将遗址和参观者用玻璃隔离,为遗址保存提供独立的环境空间。

  汉阳陵考古陈列馆

  1999年建成并对外开放的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内, 密集陈列着1700余件文物精品,汇聚了汉阳陵三十年重要考古成果,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1999年9月30日,考古陈列馆对外开放

  为了避免高大建筑对园区内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考古陈列馆的结构选择了半地下式两层建筑,而其别具一格的残垣断壁建筑外观所营造出的历史沧桑景象,也与陵园的整体原生态环境风貌达到了高度的协调一致。

  考古陈列馆

  展示内容包括阳陵概况帝陵外藏坑遗址南区从葬坑陪葬墓园等单元,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配合文物介绍阳陵的整体布局,陶塑艺术生活器具兵器等典型出土文物,为系统研究西汉帝陵文化提供了资料和依据。

  考古陈列馆内集展示的陶俑

  复原展示陪葬墓的从葬坑

  1帝陵整体的全面展示

  汉阳陵是西汉第四位皇帝景帝刘启与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西安以北约20公里的咸阳原端渭河北岸的二级台塬上,为西汉9座帝陵最的一座。汉阳陵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王皇后下葬公元前126年,其修建时间长达28年,为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

  些年,汉阳陵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得到了文物考古界的广泛关注,同样也得到了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1998年陕西省决定建立秦汉唐四大旅游景区,汉阳陵被列入汉文化的核心区。1998年在重点遗址区征用文物保护用地2894亩,其包括帝陵后陵陵园,南北区从葬坑,重要的建筑遗址和陪葬墓以及刑徒墓地等,再加上帝陵后陵等原有土地,汉阳陵现在拥有的文物用地超过了3000亩。1999年建成汉阳陵考古陈列馆,2003年建成并开放了帝陵南阙门遗址保护陈列厅,2004年至2006年完成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和宗庙建筑遗址保护工程。

  2考古发掘外藏坑的建馆保护和展示帝陵是阳陵的核心,也是我们保护和展示的重点。帝陵陵园呈方形,由一个大城垣包围着,每面围墙间都有一个门阙建筑。

  帝陵形制示意图

  1998年,考古工作者在帝陵园内封土四钻探发现呈放射状的外藏坑81座,这些外藏坑长短不一,内涵丰富。随后,对位于帝陵侧墓道以北的10个外藏坑进行了科学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包括文吏武士男女侍从宦者等各种身份的陶俑,各类陶塑家畜,原大或缩为三分之一的木车马,各种质地的生活器具和兵器以及粮食肉类纺织品等生活消费品,可谓种类齐全,洋洋大观。尤其是坑内出土的宗正之印大官之印永巷丞印内官丞印等有文字的印章封泥,足以证实这里代表当时的宗正和少府所在,也说明了81个外藏坑极有可能象征着当时西汉王朝官署的九卿机构,其考古成果的重要性不言自喻,而保持并展现遗址的原真状态又避免发掘现场暴露现状,不仅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遗址的保护问题,而且也有利于专家长期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工作。

  1998年发掘的帝陵封土侧K11K2111座外藏坑

  宗正之印龟钮银印

  宦者丞印铜印

  阳陵令印封泥阳陵邑遗址出土

  此外,直逼两千多年前西汉王朝枢机构和宫廷生活的现场感受也必将大大增强它的观赏效果。于是,经过家文物局多次组织的权威专家论证,一个大胆的选址决定作出,按照少干预不破坏取法自然的原则,以及在建筑上弃宏大就无形的理念,采用全世界极为罕见的全埋式全封闭保护展示方式建设地下博物馆,并在建筑顶部覆土植草种树,以恢复陵园原有的历史环境风貌和自然景观, 即在10个外藏坑原址上建设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

  博物馆建在地下,保持地面遗址历史风貌

  入口的斜坡道和红色光线营造一种今古时空变化氛围

  遗址大厅

  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是一座全新的遗址博物馆,也是我第一座地下遗址博物馆。在建筑设计上,它全埋于地下,几乎没有任何地面建筑形象。在建筑顶部,则覆土植草种树,恢复陵园原有的历史环境风貌和自然景观。整个保护大厅覆罩在10座外藏坑上,用于封闭结构的玻璃达到1900余方米。其8座坑被这种特殊的玻璃合围起,立面玻璃通过金属结构与建筑的底部和顶部相连,使得遗址区域与外界环境隔绝,为人为有效地按照设定的技术参数创造最适宜文物遗址保存的环境提供了空间条件。

  2006年3月31日,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最终建成并对外开放。这是我第一座将展示重要考古成果满足观众欣赏汉代辉煌文化和保护帝陵历史环境风貌和谐统一在一起的现代化遗址博物馆,被游客形象的赞誉为地上一无所有,地下气象万千!目前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已成为内博物馆界的遗址及其环境保护技术和陈列展示方面的典范!

  3南门阙遗址的保护展示厅

  未发掘的南门阙遗址

  发掘时的南门阙遗址

  帝陵南门阙遗址保护展示厅

  帝陵南门阙遗址采用的是修建保护建筑的保护方式,该遗址位于帝陵封土南约120米,是帝陵陵城四门的南门也叫朱雀门遗址,1997年和2000年先后两次发掘。南门阙遗址由两组对称相连的三出阙建筑组成,是目前考古发掘的时代最早级别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帝陵陵阙建筑遗址。鉴于遗址重要的考古和研究价值,经过有关专家研究决定,在遗址上修建保护建筑,建筑本身与西汉阙门建筑相似。我们称该建筑为汉阳陵帝陵南门阙遗址保护展示厅,它是一座仿古形式的建筑,分为三层钢结构,整个遗址处于建筑之下。一层四围墙处于遗址以外,在遗址围形成一回字形通道,可以通观整个遗址;二层仅有一台,人站在台上可以看到夯土台;三层整个是一间面积较大的展室,展室南北两面各有两个门,门外有可供远眺的台。人字形屋顶既再现了汉代皇帝专用三出阙高台建筑的宏伟高大,又完整地将阙门遗址的全貌展示给游客。同时,在3000方米的展厅内,系统地介绍了历代阙楼建筑发展演变的历史。

  南门阙建筑遗址保护展示厅内部

  2015年,汉阳陵遗址保护项目南阙门本体保护工程获得文物保护基金会颁发的2015年度文物保护示范工程奖。

  4未发掘外藏坑陵墙墓道排水道等遗存的原址保护地面绿化标识石块的勾勒

  汉阳陵家考古遗址公园文物遗址展示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汉阳陵文物遗址展示大陵园,帝后陵园;帝陵外藏坑;帝陵陵园门阙及陵墙遗址;德阳庙遗址;司马门道;陪葬墓园;南北区外藏坑遗址;出土文物等;二是考古及保护工程展示考古现场;考古过程;保护设施;保护技术等;三是历史文化信息展示汉阳陵历史;汉代陵墓文化;考古科学;文化遗保护科学等。

  根据遗址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各自特点,采用不同的绿化方案。如,对帝陵后陵及陪葬墓等封土,运用植被的色彩形态的差异突出封土的视觉冲击力,加强其心地位。对陵墙遗址门阙等,除去要复原的部分,利用和遗址空间尺度相似的植物标识边界和形体,采用型乔木列植和灌木排植围合空间或界定,再现原有的格局空间尺度感觉遗址。

  神道司马道的绿化标识

  帝陵南门阙遗址前的绿化形式

  对帝陵76道外藏坑边界进行页岩地面标识,部保留较低的绿化,以求得标识地下遗址的意象。对四条墓道进行地面标识,在墓道遗址地面范围内铺设页岩,标识墓道的位置及大。

  帝陵标识系统

  外藏坑地上标识系统

  对陵区四号排水渠遗址进行地面模拟展示,其余三条排水渠遗址地表进行覆土修整,上置玻璃标识牌对遗址进行阐释。对于帝陵的四个阙门采取不同的保护展示方法,南阙门前面已经介绍过,阙门的南阙台已经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结束后回填保护;帝陵西阙台为原址保护;帝陵北阙台为复原展示,采用陶片立铺意向模拟展示建筑遗址的形式轮廓和特点,结构采用浅基础,不破坏遗址,必要时可拆除还原历史原貌。

  帝陵排水渠遗址

  门阙考古现场

  帝陵北门阙遗址

  五陵园历史道路的复原陵区核心设施的连接和关系

  阳陵陵园面呈不规则形,现存总面积约888.37公顷.55亩。整个陵区以阳陵陵园为主体,以帝陵陵园为心,西神道和西司马门道直线贯通约5公里,形成了陵区的主轴线;南北神道和南北司马门道绵延两公里有余,是陵区的副轴线;后陵陵园南区从藏坑北区从藏坑寝园遗址德阳庙陪葬墓园等多层次地分布在其南北或西两侧。整个陵区南北对称,西相连,布局规整,结构严谨,显示了唯我独尊的皇家意识和严格的等级观念。

  从帝陵视角看阳陵

  考古勘探发现汉阳陵陵园内存在16条历史道路,陵园历史道路系统较为完备,不仅能满足日常祭祀活动交通需要,应有祭祀礼仪制度方面的考虑。为妥善保护并合理显现汉阳陵格局组织部分过境交通方便汉阳陵各遗址点游览线路及道路的有机衔接;同时协调保护区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进一步推动考古发掘工作,促进汉阳陵家遗址考古公园建设。2012年,我委托陕西省古迹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心编制汉阳陵家考古遗址公园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从后陵视角看后陵环陵道路

  从向西看司马道

  帝陵西门阙向西道路

  根据总体规划,道路系统规划设计以汉阳陵道路遗址信息为依托,依照土地利用布局,结合汉阳陵家考古遗址公园交通的要求,在对现状道路改造利用的基础上,综合完善规划路网;历史道路标识设计以考古资料为准,阐释汉阳陵陵区道路历史格局;打造两轴多环的路网结构。

  依照土地利用布局及遗址公园交通需求,在现有道路改造利用的基础上,结合考古研究成果和历史道路信息,展现陵园历史格局,完善规划路网,形成两轴多环的路网结构。

  两轴以帝陵封土为心,四个方向的神道构成的十字形道路格局,是汉阳陵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重点展示区域,沿这一轴线形成以步行为主的参观游览路线;

  帝陵环陵路

  多环第一级环,恢复历史曾经存在的帝陵和后陵陵园围墙外的环陵路。第二级内环,恢复汉阳陵陵园边界内的环陵路,为遗址公园提供旅游活动服支持。第二级外环为陵园边界外的环陵功能性道路。第三级环为连接主体陵园遗址外部建筑遗址的环状道路。

  与宗庙建筑遗址相连通道路

  汉阳陵家考古遗址公园道路系统建设,早在挂牌之前就已开始规划建设,截止目前已先后实施以下六项项目工程,陵园历史道路路网格局初步显现,游客参观游览交通需求基本满足,遗址公园整体形象整体提升,与边社区衔接路段路况有较大改观。

  宗庙建筑遗址

  宗庙遗址属于已发掘遗址的对外展示。它位于帝陵南方向约300米处,占地面积6万方米,面呈回字形双回廊结构。

  宗庙遗址示意图

  宗庙遗址保护技术的三种应用

  文物考古工作者摒弃以往将遗址覆土回填的简单处理方式,按照遗址保存要求的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原则,根据家文物局批准的方案,对遗址保护工程进行三个方面的主要保护和展示一选择考古意义典型可视性好,有利于进一步研究与探讨的发掘遗址23处为遗址保留区。从保护角度出发,通过采用钢结构支架,以透明钢化玻璃覆盖的方式,形成高约1.5米的半封闭区域,以保留原真的历史遗迹,提高游客的观赏性;二部分区域采用立体复原结构,以帮助游客理解当时的建筑结构;三除去遗址保留区,将其它已发掘部分进行统一科学的保护性回填,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原址行上移60厘米的做法,基本复原遗址的总体面貌,以显现该遗址的格局与规模。

  可以设想,后陵南北区外藏坑陪葬墓的保护展示工程正在设计规划当,不久的将,它们也将展现在公众面前,更好地诠释西汉帝陵陵园风采。

上一篇:【录】考古专业文物与博物馆专业都学习哪些书籍? 下一篇:【历史】博物馆奇妙夜2ftp资源下载